別再自己迫害自己

昨天和參加過 商業思維學院 產品營的年輕同學約線上 1 on 1,這是他第二次找我聊了,第一次他擔心找不到適合自己產品工作,昨天則是擔心現在找到這個工作,沒辦法學到自己所有想學的東西。

從一個旁觀者來看,這個工作雖然不是 100 分,但是絕對有 80 分,而且可以培養到作為產品經理很稀有的獨立企劃能力,雖然可能有一些缺點,但哪個工作沒有缺點呢?

現代人有一種病,叫做「未來發展病」,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擔憂。病情通常是這樣的,因為對未來不確定,所以就常常在思考
閱讀全文

內容分發 (Content distribution) 到底要做什麼?

內容生成很重要,但內容分發(Content distribution)更重要。

在開增長會議的時候, Content team 常常只著重在文章的生成,或是 Podcast 的錄製和上架。要知道現在的內容定義,是和 Channel 很有關係的,一個主要的想法,會因為 Channel 的不同,變成不一樣的內容。

一篇文章生成後,要思考的是,我怎麼針對 FB 粉專的特性,生成長文、多圖文、連結文,然後針對 IG 的屬性,生成適合 IG 的內容格式。
甚至轉個文體,從敘事文變成問答集、懶人包,轉個 Content Type 變成 YouTube 影片、Podcast、Reels。

雖然說內容生成時,你所抓的主題,就決定了 Content distribution 的難易了,就像是好產品就會比較好推,好的內容主題也會比較好推。
但除此之外,Content distribution 還有超多事得做。
閱讀全文

Product Led Growth 到底是什麼?

最近許多人在分享 Product Led Growth, 你去 Google 大概可以找到以下描述。

來自https://www.productled.org/

Product-led growth (PLG) is a business methodology in which user acquisition, expansion, conversion, and retention are all driven primarily by the product itself. It creates company-wide alignment across teams—from engineering to sales and marketing—around the product as the largest source of sustainable, scalable business growth.

閱讀全文

產品點子的九大靈魂拷問

當你有了個產品點子,不要趕著去做用戶訪談或測試,應該先靠這九大靈魂拷問,自己和自己辯論一下,檢視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完整。先把想法修完整,再來進行用戶訪談或驗證,會更有效率。

這些是我常常對我自己的產品點子,進行的九大靈魂拷問。
閱讀全文

用戶訪談入門工作坊

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學習營,用線上直播的方式,帶領大家第一次體驗用戶訪談。

接下來還有「痛點挖掘工作枋」和「提案與驗證工作坊」,走過三個工作坊,就可以提出很不錯的提案了。

也跟大家分享一下用戶訪談工作坊投影片,我發現自己對線上工作坊,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閱讀全文

產品經理該要會寫程式嗎?破除該學寫程式的三大迷思

以下內容,摘自數位時代訪談我的內容,歡迎大家聆聽:數位關鍵字18 | 做好產品經理三法則:目標客戶、創造價值、數據驅動。這一段大概是從 12:48 開始。

我20幾歲剛擔任產品經理時,也有這種感覺,就是在想「我該不該去學寫程式」,因為不管開會還是寫規格書,都會覺得,我如果會寫程式,和工程師溝通應該就會更順暢,寫規格的時候也可以一步到位,不用在那邊被批評說「這不可能」「那不可行」的,或者被質疑「你知道這執行難度和成本有多高嗎?」
閱讀全文

產品優化專案,常見的三個錯誤

在 2021 舉辦了兩次六週 線上產品經理學習營,其中一個訓練題,就是幫服飾品牌的品牌電商,做一個 網站/APP 優化的專案。

因為我並沒有 U 牌電商 GA 的權限,所以包裝上是以面試考題的情境,要面試者提出「提升網站結帳轉換率」為主的 網站/APP 優化提案。這個題目本身因為很具體,也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把這個當訓練題,蠻受到大家歡迎的。

不過在看了上百個來受訓的 junior 產品經理的提案,我發現三個最常見的優化型產品專案,在提案時最常犯的錯。對照這些錯誤,其實 Senior 的也常常踩中這些地雷,所以想在這邊也整理一下,至於關於產品優化專案中,數據面要做些什麼事情,有空再來寫一篇。

錯誤一:直接從用戶痛點切入,而不談「為什麼要做這個優化」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