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放大鏡 – 細看Android和iPhone的設計差異

iPhone和Android是最近很紅的兩大行動平台,細看裡面的一些設計差異,我們可以學到不少東西。

因為兩大平台都有提供「應用程式下載平台」,所以使用者很容易就下載了一堆程式放在手機裡,手機裡的程式一多,就會碰到如何從自己一大堆的程式裡面,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程式。我們來看看這兩大平台是怎麼處理這件事情的。
閱讀全文

為「使用者研究」定位

上次有機會聽了「應用劇本實驗室」在談使用者研究,裡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包含觀察研究、訪談研究、實地模擬…等,主要目的是透過一些質化研究方法,將使用者的一些insight萃取出來,做為開發產品之用。

有朋友問「使用者研究」和「行銷研究」有什麼差別,筆者認為倒是沒很大的差異,只是使用者研究討論的範圍比行銷研究鑽得更深入。以前可能是行銷專家做行銷研究,現在變成是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等;以前行銷研究是用問卷來研究使用者反應,現在則是用到眼動儀和心律變異率,來偵測使用者反應。

閱讀全文

參加使用者訪談研究紀錄

筆者參加了手機廠商的使用者訪談研究,有幾個點值得memo一下。

  • 一開始主持人會問一些問題測驗程度,也會拿手機給我玩一下,並叫我開機和找撥電話…等基本功能。
  • 主持人會問我觸覺、視覺、重量、外型、拿起來的感覺…等,也會拿出一堆手機問我比較喜歡哪一種,和選擇的理由。

閱讀全文

易用性演講摘要part II, 透過焦點團體法改善網站易用性

本篇接續上篇,為蔡志浩老師演講的摘要,這次寫的是關於如何透過焦點團體法改善網路服務的易用性。

相對於一般實體產品,網路服務更注重易用性,其理由如下:

  • 對網路服務來說,消費者在決定購買前,就會先經驗到其易用性,但是實體產品是在購買後,我們才會經驗到其易用性。
  • 消費者在第一次接觸網路服務之前,未必知道其實際的服務內容,但是實體產品在初次使用前,通常消費者已經知道其功能為何。
  • 對大部分網路服務來說,消費者的學習動機都較弱,若是網路服務難以學習,消費者也通常不會有耐心繼續使用。
  • 功能特定的實體產品,介面相對於網路服務簡單許多,而網路服務所在的Web平台,並沒有一套如Windows的標準使用介面可以遵循。

閱讀全文

易用性演講摘要與心得 part I — 衡量易用性的指標

本篇為蔡志浩老師針對Web 2.0網站的易用性演講摘要,也感謝蔡老師也同意讓筆者摘錄分享給大家。

衡量易用性的幾個指標

可理解性,可理解性=f(輸入, 被激發的經驗)。

簡單的說就是看到一個東西後,使用者對其功能的認知。老師舉了個令人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高鐵的收票閘門系統,大眾在使用高鐵的收票閘門系統,通常都會被激發起使用ATM提款機的經驗,將沒有磁條的一面朝上插入,但是偏偏高鐵的收票閘門必須要將有磁條的一面朝上,所以造成非常大的使用不便。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