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彙整: mrpm
萬一 Google, FB 之後和你做一樣怎麼辦?談談護城河
我不論參加各式比賽或補助案,最多評審問過,也幾乎是最難答的問題就是
「萬一 Google, Facebook 之後和你做一樣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答,沒人沒錢的狀況下,賽道一樣,然後巨頭們也很認真投入,你說你可以打贏 Google 和 Facebook,我自己都不敢信。
你說 Google 不會做這個題目,其實市場夠大,巨頭就會有興趣。
你說你有網路效應、專利保護,其實這是有一點護城河,但很淺。
閱讀全文
數字背後的思維陷阱
先前一場直播有同學問
「參加過這個產品經理學習營的人,有多少百分比真的可以轉職成功。」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但是是可以幫助決策的問題嗎?
說實在的,沒有這個數據。如果有這個數據,我也很想知道。但我認為,產品經理的思考習慣就是,凡事都要問一句 “So what?”
當你拿到一份資訊,重點應該是:「你會因此做什麼決定?」
閱讀全文
以終為始: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產品經理
我承認是有點標題殺人法,但是我覺得很多人都誤用以終為始的思考法了,顧名思義,你對終點的描述越清楚、越詳細、越有證據支持,那你成為厲害的產品經理機會就越大。
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定義,什麼是厲害的產品經理,所以就在 104 的直播講座分享了這個投影片,沒想到迴響熱烈,QA 就回答了一個小時,足足回答了 75 個問題,真是講到喉嚨都燒聲了。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閱讀全文
人人都是網紅,談 B2K2C 的產品設計思維
人人都是網紅的時代,身為產品人的我們,在做產品的思維上,也該要有一些轉換。
現在有一種新的產品設計思維,叫做 B to KOL to C (以下簡寫 B2K2C )。它本質上還是B2C(從企業到消費者),但它中間多考慮了一個關鍵角色:KOL(Key Opinion Leader)。
閱讀全文
用「兩倍效用論」來促成行動、養成習慣
拖延,不一定是懶。很多時候,是你「做這件事,感覺不划算」。
這時候,試試看一個概念:「兩倍效用論」。意思是:你要做的每一件事,都讓它不只一個好處。
閱讀全文
用 Key Success Factor (KSF) 來評估新產品
做產品,要怎麼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有沒有什麼可複製的方法來評估?
閱讀全文
決策焦慮,其實是你腦袋裡的五種錯覺
AI + 讀書 = 沉浸式閱讀
大多數人把 AI 視為加速資訊吸收的工具,比如讓它做摘要,讓我們更快「讀完」一本書。但這其實錯過了一個更重要的機會:「AI 能夠讓閱讀本身變得更深入、更有趣」,甚至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沉浸其中。
閱讀全文
動手之前,先想 So what
「So what?」不是一句冷漠的反問,而是一個關鍵的思考方式,如果這件事完成了,那又怎樣?它能帶來什麼影響?會改變什麼?
閱讀全文
主管如何避免被「過度向上管理」
超過 70% 的員工,會隱瞞工作上的問題,這可能是因為 閱讀全文
敏捷式產品成長:數據試算 + 迭代調整,精準達成目標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光有成長目標還不夠,關鍵在於如何敏捷地適應變化,並找到最有效的提升策略。
你的產品活躍用戶數是否一直無法突破?Retention(留存)和獲客策略該如何平衡?如果你曾經在這些問題上卡關,我想跟你分享我的數據試算表,還有使用方法,幫助你不用再拍腦袋做決策,透過一張試算表,你就能快速驗證假設,靈活調整策略,讓活躍用戶穩步成長!
閱讀全文
為什麼有些 PM 工作 5 年了,還是像 Junior PM?
我觀察到,許多 PM 即使在這個行業待了 5 年,依然沒有晉升成 Senior PM,關鍵問題在於「角色沒有變化」:
閱讀全文
產品策略的五大面向:構面、邏輯、層級、類型、流程
很多人認為產品策略是一種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具體,不具體的東西大家的想法就很難對齊,所以策略會說不清楚,做不到位。
這篇文章,我試著從五個面向來看產品策略,然後最重要的是把它「具體化」,這樣才能產品策略變得好溝通、好執行。
閱讀全文
Senior PM 的成長路徑
我帶過許多 Senior PM,我帶 PM 的方法論,就是透過具體的產出,來讓學習較為混沌的概念。譬如我會讓 Senior PM 透過建構產品路線圖,來學習抽象的「產品策略」是怎麼一回事。
先講一下我自己版本的 Senior PM 成長路徑。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