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讀書 = 沉浸式閱讀

大多數人把 AI 視為加速資訊吸收的工具,比如讓它做摘要,讓我們更快「讀完」一本書。但這其實錯過了一個更重要的機會:「AI 能夠讓閱讀本身變得更深入、更有趣」,甚至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沉浸其中。

幾個我常用的方法

1. 用 AI 做「目錄式摘要」,而非單純濃縮

隨機生成的摘要往往會忽略上下文,因此最好的做法是按照書的目錄來做摘要,確保內容的組織方式符合原書架構,而不是讓 AI 片面決定重點。

舉例來說,《輝達之道》這本書描述了黃仁勳如何帶領 NVIDIA 成長,但其中的關鍵事件分散在各個章節。如果你想釐清 NVIDIA 發展的完整脈絡,可以請 AI 依時間順序整理事件,幫你把故事串聯起來,這比單純看摘要更能讓你掌握全貌。

2. AI 幫你「補完」背景資訊

許多書籍會提到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但往往只是點到為止。例如《輝達之道》這本書中有提到的紅杉資本創辦人,但書中只花不到半頁的篇幅提及他。

這時,AI 可以幫你補充這個人的生平、投資哲學,甚至模擬他的思維方式,讓你更深入了解他的影響力。這不只是簡單的維基百科查詢,而是讓你能夠「對話」,你可以直接向 AI 提問,像是「他會如何評價 NVIDIA?」或是「他當年為何投資這家公司?」這讓你能夠跳脫書本的限制,獲得更全面的視角。

3. AI 讓讀書變成一場對話

在我閱讀《輝達之道》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知識盲點或產生新問題,例如:

「為什麼 NVIDIA 會選擇這個技術路線?」
「這個決策的挑戰是什麼?」
「把產品架構改成 CUDA Core 有多難?」

這些問題在傳統閱讀方式下,你可能需要額外查找資料,甚至找不到清楚的解釋。但現在,你可以直接請 AI 解釋,並根據你的理解程度調整回答方式,如果你是工程師,你可以要求技術細節;如果你只是想理解大概的概念,AI 也能用更直觀的方式解釋。這讓讀書不只是被動吸收,而是一種主動探索的過程。

4. AI 與你觀點碰撞

最後,讀完《輝達之道》後,我一直想起年輕讀過的《創新的兩難》這本書,如果《創新的兩難》的作者克里斯汀生來評論黃仁勳的策略,他會怎麼說?這就像是開了一場專屬於你的高端論壇,你可以邀請各種領域的專家(無論是已故的還是現代的)來討論書中的觀點。

結語:從「速讀」到「沉浸式閱讀」

如果 AI 只是幫助我們更快地讀完一本書,那麼它的價值其實是有限的,甚至可能讓我們錯過真正理解的機會。但如果 AI 能夠讓閱讀變得更深入、更有趣、更互動,它將徹底改變我們吸收知識的方式。

在這樣的閱讀體驗下,AI 不只是你的助手,而是一個能夠幫助你梳理內容、補充背景、解答疑問、甚至模擬專家對話的強大工具。這不只是更好的讀書方式,這是一場知識獲取的革命。

這樣的閱讀體驗,你會選擇放棄嗎?
--
不想錯過我的新文章: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產品企劃力,歡迎大家報名

關於作者:Mr.PM 下午先生

在網路寫道歉文的六大要點

身為一個很常道歉在網路(社交媒體)上道歉的人(之前因廠商生產、Covid爆發..等因素,造成群眾募資出貨延遲),我對道歉的心得是這樣

1. 搞清楚道歉對象

要搞清楚,若對方公開在網路上罵你,那你的道歉對象就不只是對方,還要納入所有的旁觀者,所以你的道歉文,一定要把這些旁觀者的感受考慮進去,道歉文的內容才不會有缺漏。

一般來說,私下罵就私下道歉,公開罵就公開道歉,是最基本的原則。
閱讀全文

為什麼在員工眼中,老闆常常都是沒sense的那一個

這次UI Gathering五月聚會的主題是「如何規劃一個有效的使用者研究」,主要的議題就是,如何透過策略性和有系統性的方式,挖掘出消費者的需求。現場分享的都是使用者研究的專家,精彩度非常高,值回票價。

但是更令我感到興趣的是,會後的QA時間,提出問題的幾乎都是線上的設計師或使用者經驗研究員。有不少人拋出這樣的問題:

「老闆給我的錢少少的,時間又很短,我怎麼做事」
「我發現了一個user insight,但是老闆卻劈頭說,這樣會增加成本,不做」

閱讀全文

言語的力量:說對話讓事情進行更順利

在2009年七月號的快樂工作人雜誌,有個主題是「10個狀況題大考驗:我該怎麼說?」,在文章中舉出許多範例,教大家利用言語的力量,來讓自己更有說服力,相當的實戰且受用。

筆者在這邊也有深深的感觸,有時候專案的成敗,跟PM是否能妥善運用言語的力量,有非常大的關係。同樣的一件事,能不能妥善的表達,對團隊的士氣、腦力激盪會議的成效、專案的進度…等,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閱讀全文

專案外包的衝突與兩難–到底什麼是需求變更

一份軟體的規格書,包含了白紙黑字的規格和Common sense,譬如說好了,註冊功能是屬於需要白紙黑寫在規格書上,但註冊時使用者要輸入兩次密碼以作確認,就是屬於commone sense的範圍,通常不需要寫在規格書上,外包商也應該實作給客戶。

但是問題就出在,客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外包商可能會因為文化、背景與domain knowledage的不同,造成對common sense的理解不太一樣。舉個例子來說,簽約時只提到登入功能,但是客戶的common sense可能還意謂著可以用Open ID來做登入,但是外包商的common sense可能就不含這項功能。
閱讀全文

專案外包的衝突與兩難–delay的處理

「專案外包」的過程當中,除了硬體成本之外,時間就是最大的成本來源,而Delay所造成的影響,不但是客戶滿意度的降低,更是承包商成本的提高。所以,當Delay這件大家都最不願意的事情發生後,所謂的解決之道,就是在成本和滿意度中間求取一個平衡。
閱讀全文

用Google doc來做腦力激盪會議

傳統而言,腦力激盪會議的型式都是要大家排排坐,頂多桌上多了些甜甜圈。

但這樣的一個腦力激盪會議,通常都得強制要求大家參加,並且要事先準備ideas,而且在會議當中,常常大家都會因為還有事情要忙,腦袋會卡卡的,效果會很差。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