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換個角度來看「會議內容」,也可以從「會議發生的頻率」來分類各式各樣的會議內容,探討每種不同會議的本質與管理重點:
閱讀全文
月份彙整: 2008 年 1 月
除了「議而有決、決而必行」外, 還需什麼會議技巧?(一)
關於開會的技巧大家應該都滾瓜爛熟了,這邊也不需要再炒冷飯。簡單的摘要大家所知道的會議技巧:
大致上就是「要準備議程」、「要有決議」、「要追蹤決議施行結果」。其中的管理原則就是要「會而有議、議而有決、決而必行」。
這邊要換個角度來看會議,因為大家所熟知的「避免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會議管理原則,並沒有碰觸到會議的「組成元素」和「會議內容」兩個重要項目。事實上,會議的「組成元素」和「會議內容」,也是影響會議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閱讀全文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產品企劃最大的難題 (二)
「雞生蛋、蛋生雞」這個問題要成立的假設前提,就是要沒有雞也沒有蛋。傳統的解法是去買雞來生蛋,但產品經理為何不直接改變「雞」的定義,把手邊可利用的資源,都重新定義成「雞」,然後因應這些新定義的「雞」,重新發展可行的運作模式,這樣一來,「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自然就可迎刃而解。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產品企劃最大的難題 (一)
「雞生蛋,蛋生雞」問題,是產品經理最常碰到的問題之一,舉例來說:拍賣網站上若是沒有賣家,就不會有買家;而沒有買家,自然也不會有賣家(還真繞口)。再舉一個例子,台灣的硬體產業聚落也是這樣,因為有夠大的雞(廣達、鴻海…等),才養的出台灣競爭力超強的零組件公司。
「雞生蛋,蛋生雞」,這是個老問題,但是卻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閱讀全文
產品開發流程與其中的謊言(四)
產品上市階段
產品上市之後,就得開始面對市場最殘酷的考驗,根據以往的經驗,新產品在市場上成功的機率大概只有40%,也就是說,產品經理只有40%的機會,讓實際的銷售數字符合或超越原本的銷售預估。這不是很驚人嗎?也因為一炮而紅的機率太低,所以在產品上市後,產品經理會花大部份的時間,專注在產品追蹤與改善相關的事務上。
閱讀全文
產品開發流程與其中的謊言(三)
產品實作階段
得到上級長官首肯後,產品進入開發階段以後,有了預算、有了一組人馬,也有了產品計畫書、甘特圖與EVM(Earned Value Management)…等這些時髦的專案控管工具,不過這不代表從此就一帆風順,因為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呢!
產品開發流程與其中的謊言(二)
產品開發流程與其中的謊言(一)
彼得杜拉克曾提過,Do the right thing遠比Do the thing right來的重要,也就是效果比效率重要很多。那麼產品經理希望產品在市場上成功,也必須要能Do The Right Thing。一個產品從創意發想、概念評估與發展、商品化到上市行銷…等,每個時期需要做到的Right Thing都不太一樣,產品經理必須得知道在產品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到底要做好什麼Right Thing。
你的新點子經的起這幾項原則的考驗嗎? (二)
你的新點子經的起這幾項原則的考驗嗎? (一)
你的新點子和新產品,應該要經過以下的項目來作思考上的驗證。
閱讀全文
產品負責人不是產品經理的正確定位 (四)
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的異同
在探討產品經理的定位時,不得不把另外一個很類似的「專案經理」拿來比較一番,比較的目的在於,知道兩者之間的差異點後,產品經理才不會誤把專案經理相關的書籍,當作是產品經理所需要的全部知識。
閱讀全文
產品負責人不是產品經理的正確定位 (三)
產品經理不需東施效顰
產品經理身為團隊的一員,免不了要和研發人員討論技術問題、得和業務人員討論通路策略,產品經理和各部門的人員討論屬於自己不擅長的專業,為了「求好」,產品經理自然會想把自己變成「全能通」,產品經理什麼都想自己來,也想把自己在各領域的專業拉高以利和各部門討論。
但是,這卻是很難辦到的,反而常出現的狀況是,產品經理自己落入一種「技不如人」、「被牽著走」的狀態。處在這種狀況下,若是沒認清楚自己定位在「消費者代表」的產品經理,把自己關於消費者知識的專業權威提升到和對方一樣的高度來彼此對話,是無法得到對方的尊重的,譬如說以下幾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