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讀書 = 沉浸式閱讀

大多數人把 AI 視為加速資訊吸收的工具,比如讓它做摘要,讓我們更快「讀完」一本書。但這其實錯過了一個更重要的機會:「AI 能夠讓閱讀本身變得更深入、更有趣」,甚至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沉浸其中。

幾個我常用的方法

1. 用 AI 做「目錄式摘要」,而非單純濃縮

隨機生成的摘要往往會忽略上下文,因此最好的做法是按照書的目錄來做摘要,確保內容的組織方式符合原書架構,而不是讓 AI 片面決定重點。

舉例來說,《輝達之道》這本書描述了黃仁勳如何帶領 NVIDIA 成長,但其中的關鍵事件分散在各個章節。如果你想釐清 NVIDIA 發展的完整脈絡,可以請 AI 依時間順序整理事件,幫你把故事串聯起來,這比單純看摘要更能讓你掌握全貌。

2. AI 幫你「補完」背景資訊

許多書籍會提到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但往往只是點到為止。例如《輝達之道》這本書中有提到的紅杉資本創辦人,但書中只花不到半頁的篇幅提及他。

這時,AI 可以幫你補充這個人的生平、投資哲學,甚至模擬他的思維方式,讓你更深入了解他的影響力。這不只是簡單的維基百科查詢,而是讓你能夠「對話」,你可以直接向 AI 提問,像是「他會如何評價 NVIDIA?」或是「他當年為何投資這家公司?」這讓你能夠跳脫書本的限制,獲得更全面的視角。

3. AI 讓讀書變成一場對話

在我閱讀《輝達之道》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知識盲點或產生新問題,例如:

「為什麼 NVIDIA 會選擇這個技術路線?」
「這個決策的挑戰是什麼?」
「把產品架構改成 CUDA Core 有多難?」

這些問題在傳統閱讀方式下,你可能需要額外查找資料,甚至找不到清楚的解釋。但現在,你可以直接請 AI 解釋,並根據你的理解程度調整回答方式,如果你是工程師,你可以要求技術細節;如果你只是想理解大概的概念,AI 也能用更直觀的方式解釋。這讓讀書不只是被動吸收,而是一種主動探索的過程。

4. AI 與你觀點碰撞

最後,讀完《輝達之道》後,我一直想起年輕讀過的《創新的兩難》這本書,如果《創新的兩難》的作者克里斯汀生來評論黃仁勳的策略,他會怎麼說?這就像是開了一場專屬於你的高端論壇,你可以邀請各種領域的專家(無論是已故的還是現代的)來討論書中的觀點。

結語:從「速讀」到「沉浸式閱讀」

如果 AI 只是幫助我們更快地讀完一本書,那麼它的價值其實是有限的,甚至可能讓我們錯過真正理解的機會。但如果 AI 能夠讓閱讀變得更深入、更有趣、更互動,它將徹底改變我們吸收知識的方式。

在這樣的閱讀體驗下,AI 不只是你的助手,而是一個能夠幫助你梳理內容、補充背景、解答疑問、甚至模擬專家對話的強大工具。這不只是更好的讀書方式,這是一場知識獲取的革命。

這樣的閱讀體驗,你會選擇放棄嗎?
--
不想錯過我的新文章: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產品企劃力,歡迎大家報名

關於作者:Mr.PM 下午先生

Senior PM 的成長路徑

我帶過許多 Senior PM,我帶 PM 的方法論,就是透過具體的產出,來讓學習較為混沌的概念。譬如我會讓 Senior PM 透過建構產品路線圖,來學習抽象的「產品策略」是怎麼一回事。

先講一下我自己版本的 Senior PM 成長路徑。
閱讀全文

Junior PM 的成長路徑

我帶過 Junior PM,也帶過 Senior PM,我帶 PM 的方法論,就是透過具體的產出,來讓學習較為混沌的概念。譬如我會讓 Junior PM 學寫 UAT Test Case,來建立「基本的產品思維」,讓 Senior PM 透過建構產品路線圖,來學習「產品策略」是怎麼一回事。
閱讀全文

給PM的終極求職建議:把自己當產品

我的產品企劃線上課,有提供每位同學一次的線上諮詢,大部分同學的問題好像都和職涯和面試有關,因為重複講太多個了,想說簡單寫個 note,以後可以給之後來洽詢的人當補充資料。

其實應徵工作和做產品差不多,方法論都是一樣的,先來講講 senior PM 的部分。
閱讀全文

別再自己迫害自己

昨天和參加過 商業思維學院 產品營的年輕同學約線上 1 on 1,這是他第二次找我聊了,第一次他擔心找不到適合自己產品工作,昨天則是擔心現在找到這個工作,沒辦法學到自己所有想學的東西。

從一個旁觀者來看,這個工作雖然不是 100 分,但是絕對有 80 分,而且可以培養到作為產品經理很稀有的獨立企劃能力,雖然可能有一些缺點,但哪個工作沒有缺點呢?

現代人有一種病,叫做「未來發展病」,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擔憂。病情通常是這樣的,因為對未來不確定,所以就常常在思考
閱讀全文

無形的個人名譽殺手 – 社交網路

之前的文章有討論到(華爾街美語SONY VAIO),企業在做廣告的時候,要多考慮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會不會看了廣告後,不但沒有對品牌印象加分,反而產生扣分的行為。(下圖為華爾街美語的圖例,舌頭彩繪,會讓人聯想到不乾淨與生病)
閱讀全文

態度為何能決定人生的高度

態度憑什麼決定人生的高度,為什麼不是家庭背景決定人生的高度,君不見企業家第二代出生時,他的高度就在玉山半山腰,而一般人都還在山腳下。

這麼說好了,人生的高度,是決定於你的實力,而實力該怎麼累積呢?就是來自於是否有人給你機會,讓你能夠一點一滴的累積實力。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在人生當中所擁有的機會數量,決定了你有多少實力,而這也成就了人生的高度。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