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讀書 = 沉浸式閱讀

大多數人把 AI 視為加速資訊吸收的工具,比如讓它做摘要,讓我們更快「讀完」一本書。但這其實錯過了一個更重要的機會:「AI 能夠讓閱讀本身變得更深入、更有趣」,甚至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沉浸其中。

幾個我常用的方法

1. 用 AI 做「目錄式摘要」,而非單純濃縮

隨機生成的摘要往往會忽略上下文,因此最好的做法是按照書的目錄來做摘要,確保內容的組織方式符合原書架構,而不是讓 AI 片面決定重點。

舉例來說,《輝達之道》這本書描述了黃仁勳如何帶領 NVIDIA 成長,但其中的關鍵事件分散在各個章節。如果你想釐清 NVIDIA 發展的完整脈絡,可以請 AI 依時間順序整理事件,幫你把故事串聯起來,這比單純看摘要更能讓你掌握全貌。

2. AI 幫你「補完」背景資訊

許多書籍會提到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但往往只是點到為止。例如《輝達之道》這本書中有提到的紅杉資本創辦人,但書中只花不到半頁的篇幅提及他。

這時,AI 可以幫你補充這個人的生平、投資哲學,甚至模擬他的思維方式,讓你更深入了解他的影響力。這不只是簡單的維基百科查詢,而是讓你能夠「對話」,你可以直接向 AI 提問,像是「他會如何評價 NVIDIA?」或是「他當年為何投資這家公司?」這讓你能夠跳脫書本的限制,獲得更全面的視角。

3. AI 讓讀書變成一場對話

在我閱讀《輝達之道》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知識盲點或產生新問題,例如:

「為什麼 NVIDIA 會選擇這個技術路線?」
「這個決策的挑戰是什麼?」
「把產品架構改成 CUDA Core 有多難?」

這些問題在傳統閱讀方式下,你可能需要額外查找資料,甚至找不到清楚的解釋。但現在,你可以直接請 AI 解釋,並根據你的理解程度調整回答方式,如果你是工程師,你可以要求技術細節;如果你只是想理解大概的概念,AI 也能用更直觀的方式解釋。這讓讀書不只是被動吸收,而是一種主動探索的過程。

4. AI 與你觀點碰撞

最後,讀完《輝達之道》後,我一直想起年輕讀過的《創新的兩難》這本書,如果《創新的兩難》的作者克里斯汀生來評論黃仁勳的策略,他會怎麼說?這就像是開了一場專屬於你的高端論壇,你可以邀請各種領域的專家(無論是已故的還是現代的)來討論書中的觀點。

結語:從「速讀」到「沉浸式閱讀」

如果 AI 只是幫助我們更快地讀完一本書,那麼它的價值其實是有限的,甚至可能讓我們錯過真正理解的機會。但如果 AI 能夠讓閱讀變得更深入、更有趣、更互動,它將徹底改變我們吸收知識的方式。

在這樣的閱讀體驗下,AI 不只是你的助手,而是一個能夠幫助你梳理內容、補充背景、解答疑問、甚至模擬專家對話的強大工具。這不只是更好的讀書方式,這是一場知識獲取的革命。

這樣的閱讀體驗,你會選擇放棄嗎?
--
不想錯過我的新文章: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產品企劃力,歡迎大家報名

關於作者:Mr.PM 下午先生

用Google doc來做腦力激盪會議

傳統而言,腦力激盪會議的型式都是要大家排排坐,頂多桌上多了些甜甜圈。

但這樣的一個腦力激盪會議,通常都得強制要求大家參加,並且要事先準備ideas,而且在會議當中,常常大家都會因為還有事情要忙,腦袋會卡卡的,效果會很差。
閱讀全文

Domain name想破頭嗎? 不妨試試下面網站

(本篇轉自筆者發表在另一個blog的文章)

想Domain name真是個超級困難的任務,一群人鎖在辦公室裡面一籌莫展,有時候好不容易想到個名字,但是卻早已經被人家註冊了。

英文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要想個好名字,自己在那邊空想是沒用的,得需要有一些Input,除了翻字典外,或許可以借助一些英文名字產生器來幫忙。

閱讀全文

把「毅力」外包,解決沒時間看書的問題

俗話說:一個人的職場競爭力取決於他怎麼利用下班的時間。

說的很有道理,不過筆者下班以後,都是累癱在沙發上,哪還管什麼進修啊、競爭力。難得想打起精神來看點書,發現確常常精神力不集中,看沒兩下子又想回到沙發上,當個不需要動腦袋的人。

很多想增強自己競爭力的人,但是本身的個性有可能跟Mr PM很像,非常不具備Hard working和堅持到底的毅力,只要和職場工作的比較沒關係的進修,通常都會草草了之。到底我們這種人該怎麼辦才好?是否有那些社會上的典範,可供我們這種人一些啟發。

閱讀全文

除了「議而有決、決而必行」外, 還需什麼會議技巧?(一)

關於開會的技巧大家應該都滾瓜爛熟了,這邊也不需要再炒冷飯。簡單的摘要大家所知道的會議技巧:

大致上就是「要準備議程」、「要有決議」、「要追蹤決議施行結果」。其中的管理原則就是要「會而有議、議而有決、決而必行」。

這邊要換個角度來看會議,因為大家所熟知的「避免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會議管理原則,並沒有碰觸到會議的「組成元素」和「會議內容」兩個重要項目。事實上,會議的「組成元素」和「會議內容」,也是影響會議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