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 Office hour,聊了 SaaS 公司的增長該怎麼做,學習營的問題,產品設計師的職涯規劃想法(不得不說,這位同學超厲害,非常有 growth mindset),還有一個設計師的同學還提到一個很經典的問題。
RD常想去做一些跟隨潮流、尋找機會的功能,但PM說:這不是做產品,非常抗拒,那該怎麼在兩者之間溝通協調呢?
今天的 Office hour,聊了 SaaS 公司的增長該怎麼做,學習營的問題,產品設計師的職涯規劃想法(不得不說,這位同學超厲害,非常有 growth mindset),還有一個設計師的同學還提到一個很經典的問題。
RD常想去做一些跟隨潮流、尋找機會的功能,但PM說:這不是做產品,非常抗拒,那該怎麼在兩者之間溝通協調呢?
關於疫情,我協助的品牌電商應該也算是疫情重災區,我也協助他們做了一些應變,整理一下給大家參考我們的應變作法。
最近喜歡「沉澱」這兩個字。
把來來去去的朋友,沉澱成深交和至交。
把來來去去的同事,沉澱為合作夥伴。
閱讀全文
身為一個很常道歉在網路(社交媒體)上道歉的人(之前因廠商生產、Covid爆發..等因素,造成群眾募資出貨延遲),我對道歉的心得是這樣
1. 搞清楚道歉對象
要搞清楚,若對方公開在網路上罵你,那你的道歉對象就不只是對方,還要納入所有的旁觀者,所以你的道歉文,一定要把這些旁觀者的感受考慮進去,道歉文的內容才不會有缺漏。
一般來說,私下罵就私下道歉,公開罵就公開道歉,是最基本的原則。
閱讀全文
這是在 Product Tank Taipei 分享的關於怎麼訂立北極星指標的分享。還拿了 商業思維學院 的北極星指標當例子,說明是怎麼一步一步篩選出專屬的北極星指標。
閱讀全文
2020有新的感想,所以把這篇文章重寫一次。
其實好的產品經理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其實很簡單,就是「對目標的使命感」。菜鳥 PM 只能當傳聲筒,但若他有對目標的使命感,他就是一個很有品質的傳聲筒。
資深產品總監要定策略,但他若有對目標的使命感,就更能突破困境,不受限於過去的經驗,不會死守原本的預算和規劃,一直迭代,為了完成目標往前衝。
說實在的,我們做好的規劃,真的很難一路執行到底,需要不斷的迭代,甚至有人說迭代是成功的關鍵。但,與其說迭代是成功的關鍵,不如說是「目標的使命感」驅動了迭代,因為我們常常警覺沒辦法達到目標,所以才開始了迭代。
有了「對目標的使命感」後,我們再來看看其他職位,對產品經理的期待是什麼,就比較不會有見樹不見林的問題了。
評價對拉新影響很大,因為評價太低的APP,用戶不會下載。評價對ASO影響很大,評價一直以來都是謠傳影響排名的重要原因。評價某種程度可以反應運營績效,值得開發者重視。
這邊整理一些提升 APP 評價的方式,與大家分享。
閱讀全文
僅以本篇紀念 David龔(龔友誠)老師,本篇也是受到老師台東基督教醫院募款的案例啟發
市場定位其實很不好抓,用太小的區隔,市場打擊面不夠大,用太粗的區隔,則力道不夠。
或者是你找出來的潛在 Persona 很多,但是到底你該瞄準哪一些潛在 Persona,有時真的很讓人苦惱。
我的心得是,會發生這種狀況,都是因為誤以為制定 STP 的思考順序是:Segmentation -> Targeting -> Positioning。
說起來,STP應該只是一種報告的方法,但思考順序也許應該調整成 S -> P -> T。
有很多詞彙常常和「產品定位」會混在一起談,如:市場定位、價值主張、場景訴求…等,以前我也常常都亂用一通,沒有一定的架構。但事實上這些未必指的是同一件事情,目的也不盡相同。
比較恰當的方式是,我們把跟有關的 stakeholder 拉出來,用三要素:「對誰來說」、「本質是什麼」、「用途是什麼」,來釐清楚「產品定位」是怎麼一回事。
現在我對「產品定位」這件事,會分成四個層次來看:
同樣的邏輯,Retention Cohort 該用日、週、月哪一種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