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 Office hour,聊了 SaaS 公司的增長該怎麼做,學習營的問題,產品設計師的職涯規劃想法(不得不說,這位同學超厲害,非常有 growth mindset),還有一個設計師的同學還提到一個很經典的問題。
RD常想去做一些跟隨潮流、尋找機會的功能,但PM說:這不是做產品,非常抗拒,那該怎麼在兩者之間溝通協調呢?
今天的 Office hour,聊了 SaaS 公司的增長該怎麼做,學習營的問題,產品設計師的職涯規劃想法(不得不說,這位同學超厲害,非常有 growth mindset),還有一個設計師的同學還提到一個很經典的問題。
RD常想去做一些跟隨潮流、尋找機會的功能,但PM說:這不是做產品,非常抗拒,那該怎麼在兩者之間溝通協調呢?
2020有新的感想,所以把這篇文章重寫一次。
其實好的產品經理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其實很簡單,就是「對目標的使命感」。菜鳥 PM 只能當傳聲筒,但若他有對目標的使命感,他就是一個很有品質的傳聲筒。
資深產品總監要定策略,但他若有對目標的使命感,就更能突破困境,不受限於過去的經驗,不會死守原本的預算和規劃,一直迭代,為了完成目標往前衝。
說實在的,我們做好的規劃,真的很難一路執行到底,需要不斷的迭代,甚至有人說迭代是成功的關鍵。但,與其說迭代是成功的關鍵,不如說是「目標的使命感」驅動了迭代,因為我們常常警覺沒辦法達到目標,所以才開始了迭代。
有了「對目標的使命感」後,我們再來看看其他職位,對產品經理的期待是什麼,就比較不會有見樹不見林的問題了。
僅以本篇紀念 David龔(龔友誠)老師,本篇也是受到老師台東基督教醫院募款的案例啟發
市場定位其實很不好抓,用太小的區隔,市場打擊面不夠大,用太粗的區隔,則力道不夠。
或者是你找出來的潛在 Persona 很多,但是到底你該瞄準哪一些潛在 Persona,有時真的很讓人苦惱。
我的心得是,會發生這種狀況,都是因為誤以為制定 STP 的思考順序是:Segmentation -> Targeting -> Positioning。
說起來,STP應該只是一種報告的方法,但思考順序也許應該調整成 S -> P -> T。
有很多詞彙常常和「產品定位」會混在一起談,如:市場定位、價值主張、場景訴求…等,以前我也常常都亂用一通,沒有一定的架構。但事實上這些未必指的是同一件事情,目的也不盡相同。
比較恰當的方式是,我們把跟有關的 stakeholder 拉出來,用三要素:「對誰來說」、「本質是什麼」、「用途是什麼」,來釐清楚「產品定位」是怎麼一回事。
現在我對「產品定位」這件事,會分成四個層次來看:
商業模式畫布圖由9個方格組成,要描述清楚你的商業模式,就是把這9個方格填完且填的合邏輯就對了。舉例來說,這邊有 Airbnb的商業模式畫布、Skype的商業模式畫布,還有線上影音課程介紹商業模式畫布介紹。
真的實際運用商業模式畫布來規劃產品或公司的商業模式時,有幾個是完全沒人提過,但很容易踩到的洞,在這邊也整理一下和大家分享一下。
閱讀全文
這兩年,開始有人喊 AARRR 已過時,應該是要看 RARRA,RARRA 其實就是把 AARRR 的順序修正了一下,從 Retention 開始,變成 Retention-Activation-Referral-Revenue-Acquisition,最一開始的出現的地方,是在 Thomas Petit 的簡報 當中。
看完 RARRA 的內容,你會發現「AARRR 已過時」,是一種標題殺人法,正確的來說,AARRR 是一個漏斗,而 RARRA 是 Thomas Petit 建議優化漏斗的順序和步驟,沒有誰取代誰,誰已經過時。
閱讀全文
筆者在產品經理實務研討 – 一個產品背後的脈絡思維分享的投影片,來講的和來聽的都是高手,壓力很大啊~
閱讀全文
這是一個參加一個Talk中分享的Lean Startup摘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嚕。
閱讀全文
前言
訂MVP的規格算是個假議題,真議題是「你想驗證什麼假說?」、「如果要作這個生意,你還需要學習什麼東西?」。
閱讀全文
前言
本文還是很像文獻探討。客觀的知道自己的產品是否達到PMF,是我想要探討的重點。
閱讀全文
前言
本文很像文獻探討,探討Lean Startup和MVP這兩件很重要的事情。看完之後大家應該不會覺得這些概念陌生,甚至你實際都已經應用在工作當中了,但系統化的描述「摸著石頭過河」該怎麼作,才是我覺得Lean Startup和MVP最令人激賞的點!
閱讀全文
一、顧客探索:假說與驗證
顧客探索不是收集顧客所需要的功能,而是先了解創辦人定義的產品願景,然後使用顧客探索來尋找此願景的顧客和市場。因此最初的產品規格來自於創辦人的願景,而不是透過焦點訪談來的。(我補充:就是把創辦人的願景當成假設,準備來作些「實驗」,來作驗證)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