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該要會寫程式嗎?破除該學寫程式的三大迷思

以下內容,摘自數位時代訪談我的內容,歡迎大家聆聽:數位關鍵字18 | 做好產品經理三法則:目標客戶、創造價值、數據驅動。這一段大概是從 12:48 開始。

我20幾歲剛擔任產品經理時,也有這種感覺,就是在想「我該不該去學寫程式」,因為不管開會還是寫規格書,都會覺得,我如果會寫程式,和工程師溝通應該就會更順暢,寫規格的時候也可以一步到位,不用在那邊被批評說「這不可能」「那不可行」的,或者被質疑「你知道這執行難度和成本有多高嗎?」
閱讀全文

產品優化專案,常見的三個錯誤

在 2021 舉辦了兩次六週 線上產品經理學習營,其中一個訓練題,就是幫服飾品牌的品牌電商,做一個 網站/APP 優化的專案。

因為我並沒有 U 牌電商 GA 的權限,所以包裝上是以面試考題的情境,要面試者提出「提升網站結帳轉換率」為主的 網站/APP 優化提案。這個題目本身因為很具體,也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把這個當訓練題,蠻受到大家歡迎的。

不過在看了上百個來受訓的 junior 產品經理的提案,我發現三個最常見的優化型產品專案,在提案時最常犯的錯。對照這些錯誤,其實 Senior 的也常常踩中這些地雷,所以想在這邊也整理一下,至於關於產品優化專案中,數據面要做些什麼事情,有空再來寫一篇。

錯誤一:直接從用戶痛點切入,而不談「為什麼要做這個優化」
閱讀全文

[Office hour 集錦] 需求訪談 和 用戶訪談有何差異?

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學習營,有同學問了我一個問題,需求訪談和用戶訪談有何差異?

我個人的經驗是這兩個是有那麼一點像,二個的目標都是想得到出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不過在使用上是有一點不同。

  • 需求訪談時,通常需求都比較具體了,用戶一開始可能會直接講他要什麼,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連續追問 why,來了解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協助用戶解決對的問題,滿足他的需求。
  • 用戶訪談時,需求都還很模糊,用戶也不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所以我們透過了解用戶的場景、所做過的行為,還有當時的想法,來推敲出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閱讀全文

[Office hour 集錦] 下一次sprint,大家想做的方向不同調怎麼辦?

今天的 Office hour,聊了 SaaS 公司的增長該怎麼做,學習營的問題,產品設計師的職涯規劃想法(不得不說,這位同學超厲害,非常有 growth mindset),還有一個設計師的同學還提到一個很經典的問題。

RD常想去做一些跟隨潮流、尋找機會的功能,但PM說:這不是做產品,非常抗拒,那該怎麼在兩者之間溝通協調呢?

閱讀全文

好的產品經理,該有什麼核心能力 – 2020版

2020有新的感想,所以把這篇文章重寫一次。

其實好的產品經理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其實很簡單,就是「對目標的使命感」。菜鳥 PM 只能當傳聲筒,但若他有對目標的使命感,他就是一個很有品質的傳聲筒。

資深產品總監要定策略,但他若有對目標的使命感,就更能突破困境,不受限於過去的經驗,不會死守原本的預算和規劃,一直迭代,為了完成目標往前衝。

說實在的,我們做好的規劃,真的很難一路執行到底,需要不斷的迭代,甚至有人說迭代是成功的關鍵。但,與其說迭代是成功的關鍵,不如說是「目標的使命感」驅動了迭代,因為我們常常警覺沒辦法達到目標,所以才開始了迭代。

有了「對目標的使命感」後,我們再來看看其他職位,對產品經理的期待是什麼,就比較不會有見樹不見林的問題了。

閱讀全文

從 Persona 到 市場定位

僅以本篇紀念 David龔(龔友誠)老師,本篇也是受到老師台東基督教醫院募款的案例啟發

市場定位其實很不好抓,用太小的區隔,市場打擊面不夠大,用太粗的區隔,則力道不夠。

或者是你找出來的潛在 Persona 很多,但是到底你該瞄準哪一些潛在 Persona,有時真的很讓人苦惱。

我的心得是,會發生這種狀況,都是因為誤以為制定 STP 的思考順序是:Segmentation -> Targeting -> Positioning。

說起來,STP應該只是一種報告的方法,但思考順序也許應該調整成 S -> P -> T。

閱讀全文

產品定位的四個層次

有很多詞彙常常和「產品定位」會混在一起談,如:市場定位、價值主張、場景訴求…等,以前我也常常都亂用一通,沒有一定的架構。但事實上這些未必指的是同一件事情,目的也不盡相同。

比較恰當的方式是,我們把跟有關的 stakeholder 拉出來,用三要素:「對誰來說」、「本質是什麼」、「用途是什麼」,來釐清楚「產品定位」是怎麼一回事。

現在我對「產品定位」這件事,會分成四個層次來看:

閱讀全文

如何客觀的評估點子

因為開課開的多了,擔任評審也當得多了,漸漸發現一種對創意的評價方法,實際用在自己的創業上,發現其實妙用無窮,特別來跟各位分享一下。

點子產出後,接下來最大的問題是:「這個點子有足夠的商業價值嘛?」或「這點子有足夠的潛力,讓我值得繼續投注資源去做prototype嗎?」。遜一點的,會去收集市調機構的市場規模數據,用擲茭抓一個市佔率(然後還自以為很保守),用心一點還會記得加上一個成長率參數,然後用此來評價點子的好壞和價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