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反思 I:不需要更多的努力,而是需要更好的決策

前言:40歲後,沒人教的窘境

我常常覺得,有很多人會給年輕人建議,該怎麼累積,該怎麼規劃,但是對於進入 40 歲的人,卻很少有人跟你說,你該小心什麼事,你該怎麼過好你的 40~50 歲這段人生。

我進入 40 歲也有一點時間了,希望可以寫一系列反思的文章,給之後剛進入 40 歲的人一些幫助。

反應 vs. 決策

當我們步入四十歲,人生的重心漸漸轉向更深刻的反思與選擇。對我來說,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會 做決策。這聽起來簡單,但其實需要深厚的洞察力與自我覺知。

舉個例子,你可能在 Facebook 或 IG 上看到朋友們熱衷於閱讀,一年能讀兩百本書;或者有人利用通勤時間聽 Podcast,甚至報名參加了一些看似高大上的課程。你看到後,或許心裡冒出一個念頭:

「啊,我也應該這麼做,我也要更努力!」

這種直接的行動,看似積極,但其實是一種 反應。反應是基於當下的刺激,而非深思熟慮的選擇。而真正的 決策,則需要你停下來思考:

  • 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 這件事情的代價是什麼?

決策的代價

每一個決策背後都有代價,而這些代價常常被我們忽略。

以我自己為例,過去我沉迷於吸收大量資訊,閱讀、學習、聽無數的 Podcast。這些行為確實讓我獲得了不少知識,但我也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一次健康檢查中,我被診斷出交感神經過於興奮,這可能是長期資訊焦慮的結果。我一心追求「學更多」,卻忽視了身體的訊號。這讓我意識到,這個行為帶來的後果遠比我想像中嚴重。

我的改變:學會選擇

經過這次教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

現在,我在通勤時間不再強迫自己聽 Podcast 或上課程,而是選擇聽音樂,這樣做了之後,我才了解到我之前盲目的反應,我所犧牲的代價是什麼。

這並不是說學習不好,而是要學會 做決策。不是因為別人說什麼好,就一頭熱地去追隨,而是衡量這件事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然後我是 捨棄了什麼 來做這件事,有談到 取捨 才是真正在做決策。

總結:人生的主導權在於你的決策

四十歲的人生不再是純粹的拼命努力,而是要學會權衡取捨。每個決策的背後都有代價,而這些代價值得我們仔細思考。與其隨著外界資訊而起舞,不如靜下心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進入40歲之後,你不需要更多的努力,而是需要更好的決策。

--
不想錯過我的新文章: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產品企劃力,歡迎大家報名

關於作者:Mr.PM 下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