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1.增加產品
- 互補品:針對原本產品的客戶,追蹤顧客在使用核心產品時還搭配哪些品項,開發互補品,來加強顧客體驗並拉高 LTV。
- 延伸品:對於有類似需求,但卡在某些關鍵功能不滿足的用戶,可以對產品做一點小改版 or 增加功能,做出延伸產品或第二版產品。最常見的就是把低、中、高階產品補全。
- 多樣化:不動產品核心,改變容量、外觀。如:迷你裝、家庭號、環保補充包、旅行組、禮盒組合
- 競爭力延伸:延伸組織的核心能力(技術、供應鏈、品任、通路),創造出完全不同的產品線,以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為目標。
2.增加客單
加價升級
- 加價升級:提供階梯式版本(入門、進階、專業、優先客服…etc),引導客戶升級
- 加購優惠:像是購買時,可以加價購買延長保護,就是加購優惠的好例子
增加購買量
- 使用者常常一起買的競品,剛好你也有此類品項,可包裹成package。
- 提供更大容量(零售)、提供年訂甚至二年訂(訂閱制產品)
- 門檻式優惠:買千送百、第二件半價
價值挖掘
- 限量限定版、IP聯名版。
- Freemium 的可考慮更多 charging point。如:進階功能、額外容量、去廣告
3.增加頻率
- 會員積點
- 限時優惠
- 因應場景微調:不動產品核心,改變容量、外觀、攜帶友善…,如:迷你裝、家庭號、環保補充包、旅行組、禮盒組合
4.增加通路
核心想法是要了解你的 TA 會出沒在哪些通路,這些就是你該去的地方。
- 線上百貨:momo、PCHome、蝦皮、酷澎
- 垂直電商:Pinkoi、各式選品電商
- 社關團購、KOL團購、低區團購…
- 拍賣網站
- 連鎖通路、百貨
- 代理商、經銷商
- Solution Provider,就是拿你的產品兜解決方案的人
5.增加客戶
增加曝光
- 各式廣告:FB、Google、公車廣告、電視廣告、RMN、戶外看板…
- 內容行銷:部落格、白皮書、YouTube 影片
- KOL推薦:開箱、實測、聯名企劃、分潤連結
- 討論區:Reddit/Dcard/PTT/FB 社團深耕
- PR & Earned Media:新聞稿、媒體專訪、獎項申請、客座文章
- 活動:Webinar、線下工作坊、參加大型展覽
- 品牌/渠道聯名:與互補品牌交叉推廣
Refrral
- Organic Referral:像是 LINE、Figma,因為要協作所產生的人拉人效應。
- Incentive Referral:像是 Uber 搭車金、Dropbox 容量獎勵…,為了賺取獎勵所產生的人拉人效應。
- Breadcrumb Referral:像是 YouTube 可以嵌入 blog 而讓很多人知道這個平台,Survey cake 因為發給很多人做問卷,因而打開知名度。這也是一種 Referral 效應
- 口碑效應:使用時會被看到,談論可以增進關係或社會資本的,譬如:好看的衣服,使用時會被看到,談論可以增加朋友間的關係。
- 社群擴散:Hashtag 活動、乾貨分享、議題型內容。
增加轉換率
- 分眾行銷、個人話推薦
- A/B Testing
- 增加
- social prove:評價星等、用戶故事、第三方評測徽章
- 限時/限量機制:倒數計時、早鳥價、搶購進度條。
- 結帳流程優化:一頁式結帳、支援多支付方式 (Apple Pay/Line Pay/分期零利率)。
- 即時協助:真人/AI 線上客服、FAQ 搜尋。
- 離站挽回:動態再行銷廣告、購物車結帳提醒..
- 在地化優化:語系、文化情境、法規合規與本地假期促銷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