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一場直播有同學問
「參加過這個產品經理學習營的人,有多少百分比真的可以轉職成功。」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但是是可以幫助決策的問題嗎?
說實在的,沒有這個數據。如果有這個數據,我也很想知道。但我認為,產品經理的思考習慣就是,凡事都要問一句 “So what?”
當你拿到一份資訊,重點應該是:「你會因此做什麼決定?」
數字背後的思維陷阱
我們常常以為「有數據」就可以做出更好的決策,但有些數據,其實只是給大腦安全感的糖衣。
假設我告訴你「有 80% 的人參加這個學習營後成功轉職」,你就會因此報名;反過來,如果我說「只有 18% 的人轉職成功」,你就會打退堂鼓。
這樣的決策合理嗎?我覺得可能不是這樣。
問對問題,才是真正的產品思維
但你如果問的是「我參加這個學習營之後,能不能提升我的成功率?可以提升多少?」
如果你是這個問題,那我就能真的幫上忙。
你參加活動時,可以把你的履歷給我看,再告訴我你想應徵哪一間公司的 PM 職位。這樣我就能幫你評估:你參加這個活動,若有拿到金色證書的話,你的勝率提升程度會是多還是少。
這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根據我累積下來的經驗、業界回饋、學員履歷來判斷的。也就是說,我能幫你分析的,是你個人情境下的勝率變化,而不是一個跟你八竿子打不著的平均數據。
把問 So What,變成你的習慣
拿到一個資訊,下一句要問的是:So what?
很多人習慣問的是「什麼是對的選擇?」,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我該根據這個資訊,做出什麼行動?」
問錯問題,只會得到看似正確但無效的答案;問對問題,才有機會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決定。
--不想錯過我的新文章: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 和 產品企劃力,歡迎大家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