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蔡志浩老師針對Web 2.0網站的易用性演講摘要,也感謝蔡老師也同意讓筆者摘錄分享給大家。
衡量易用性的幾個指標
可理解性,可理解性=f(輸入, 被激發的經驗)。
簡單的說就是看到一個東西後,使用者對其功能的認知。老師舉了個令人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高鐵的收票閘門系統,大眾在使用高鐵的收票閘門系統,通常都會被激發起使用ATM提款機的經驗,將沒有磁條的一面朝上插入,但是偏偏高鐵的收票閘門必須要將有磁條的一面朝上,所以造成非常大的使用不便。
可學習性,使用者接觸系統之後,很快的知道如何完成作業。
一個系統的可學習性高低,其實和使用者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譬如:一個宅男,對於3C產品的可學習性當然非常高,但是對像筆者的父親而言,就算想要註冊個yahoo拍賣的帳號,其過程之煩瑣,使得他望之卻步。
效率,使用者熟悉系統之後,能夠很有效率的完成作業。
可記憶性,一段時間過後,還能記得如何操作。
錯誤,系統可以避免使用者犯錯,萬一犯錯也有機會回復。在犯錯後具有可回復性的系統,也會讓使用者比較願意去嘗試使用。
滿意度,系統應該主觀上讓使用者覺得喜歡。
筆者認為滿意度是個很主觀且整體的指標,使用者對產品滿意,可能是因為外型漂亮,可能是因為觸感很好,當然也有可能是因很有效率的將事情完成。
筆者覺得有幾個指標或許也可以納入考量
可察覺性,產品常有很多很棒的功能,但是都沒人在使用,這就是可察覺性的issue。
舉個例子來說,手機現在的功能其實幾乎事無所不包了,擁有上百種功能,但是一般人常用的功能只有5種。但是iPhone問市之後,它在可察覺性的部分做的很好,使用者在使用iPhone時,常使用的功能數目,遠較其他廠牌手機高出許多。
彈性,使用者若不遵照最佳使用方式(best practice)下,仍然可以完成作業。
諸如:允許使用者中斷操作流程後,之後還可以接續之前的流程繼續。或是使用者不一定要遵照Step1->2->3的順序,也可以採用Step2->3->1的執行方式,來完成作業。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Smart phone上撰寫note時,可能會剛好碰到臨時有電話打進來,好的設計應該要能夠在結束電話之後,還能讓使用者繼續編輯剛剛尚未完成的note。
不過呢!在實際應用上,該怎麼知道自己的產品或系統所提供的「彈性」夠不夠,筆者現在還想不出什麼較佳的衡量方式。
例外狀態適應性,使用者若不在最佳情境下使用,也可以輕鬆完成作業。
譬如說:手機使用的場合可能是在安靜的室內,也可能在吵雜的室外;某些品牌的手機話筒的收音功能,會把背景的吵雜音,收的比使用者講話的聲音還大,造成對方聽不清楚的狀況。
產品概念本身的複雜度,其實產品概念本身的複雜度,往往都是影響易用性最大的關鍵。
筆者認為,一個產品概念若是含括太多範疇,其實應該就要考慮開始刪減或是隱藏起來。這些相關ISSUE其實在前田約翰的簡單的法則,有敘述到不少。
產品概念的複雜度,最容易的就是採用電梯測試法,若是產品設計者都沒辦法在30秒內將內容說清楚,那肯定是太複雜了。
但是有另外一個面向也是必須要被考慮的,有時為了易用性而更動了產品概念本身,就必須要注意是否因為易用性而影響到了市場性。
以上這些易用性指標,其實很難讓每個指標都達到一百分,常常發生的狀況是,要提升對外型的滿意度,通常都會導致對其他易用性指標的降低;譬如說:iPhone將外型做的很簡潔漂亮,但是要利用iPhone進行撥電話時,其所需的操作步驟硬就是比HTC的手機還要多,在效率這個指標上,當然iPhone就遠不如HTC的手機了。
這些指標上的衝突中,有時候是可以靠設計的創意,來突破非得在二個相衝突指標中2選1的困境,但是很多時候都得是要在其中求取一個平衡,至於怎麼求取平衡,筆者也在學習中,有心得以後再來和大家分享。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 和 產品企劃力,都上線囉,歡迎大家報名
- 資深產品顧問、數據化營運專家、企業內訓講師。 這邊有更詳細的個人簡介
- 過往演講 投影片整理
- FB社團:Growth hacker秘密筆記簿
- 免費 Office Hour:線上預約我的 Office Hour
- 數位時代訪談:打造產品飛輪。
- 數位時代訪談:做好產品經理三法則。
- 理財小時候影音訪談:產品經理選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