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焦慮,其實是你腦袋裡的五種錯覺

每次面對重大選擇——要不要離職?該不該分手?合作還是拒絕?你是不是總覺得卡住、焦慮、越想越不爽?

不是你優柔寡斷,是你被錯誤的決策敘事綁架了。

因為我是 CMoney 的顧問,這個月我參加了 CMoney 的內部主管讀書會,我想分享我從拜倫·凱蒂《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這本書延伸出來的讀書心得,來和大家分享。

1. 還沒確認現實,就急著想解法

「我是不是該離職?」
「我要不要結束這段關係?」
「要不要跟他攤牌?」

我們經常陷入這種「行動導向的焦慮」,以為只要找到正確解法,焦慮就會消失。

但問題是:你連「現在到底是什麼情況」都還沒搞清楚,就開始設計選項,這就像是醫生還沒診斷就直接開刀。

這也呼應拜倫·凱蒂提出的第一問:「這是真的嗎?」

沒確定好現實,就開始思考,把現實想的太糟,在想解法的時候,老是在兩個壞的中選比較不壞的,心情也跟著不好。

其實你不是在解問題,你是在解自己腦補出來的劇本。

✅ 心得:

決策前,先做「現實釐清作業」。如果你沒搞清楚現實,思考只是在浪費想像力。

2. 只在兩個爛選項中硬選一個

「要痛苦地留下?還是痛苦地離開?」
「要委屈自己接受?還是冒著關係破裂表達?」

聽起來好像在做選擇,實際上你只是在兩種都不爽的狀況下做投降。你不是選擇,而是預設「只能選這兩個」。

因為你沒真的盡力找出選項,然後好好做決策。二選一個決策,失敗率其實超高。

其實,大多數的好選項,一開始都不在顯眼處。有些選項,你不是不能做,而是你:

  • 覺得沒資格
  • 覺得會被討厭
  • 覺得會失敗

✅ 心得:

找出你預設不存在的選項。把「不可能的選項」重新拉回桌上,問:「如果我可以不用管面子/習慣/恐懼,我還會怎麼選?」、「我是不是故意忽略了更難但更好的選項?」

3. 把某個選項的結果想得過度災難化

「如果我分手,我一定會崩潰一輩子。」
「如果我放棄這個案子,我會被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

這不是理性分析,是情緒劇本失控了。

事實上大多數的選項結果,沒你想得那麼好,也沒你想得那麼糟。

當你把某個選項的結果,把它想成完全不可接受,你沒有在選,其實你是在逃,這會造成你決策錯誤。

最常見的就是:分手有機會讓事情更好,但常常因為會把分手想的得太糟,而逃避選擇分手這個選項。

✅ 心得:

把最糟劇本寫出來、唸出來、看清楚——然後問自己:「這真的會那麼嚴重嗎?我真的會死嗎?」。這就是拜倫·凱蒂的轉念功夫,不是叫你樂觀,是叫你誠實。

4. 只從一個視角想,沒有提出「反面觀點」

「我應該負責任」→ 所以不能放手
「我應該堅持」→ 所以不能改變

拜倫·凱蒂的轉念練習其實就是:你敢不敢站到自己對立的立場,看一眼?

「也許我該放下」
「也許我該設限」

往往痛苦都來自於單一極端,平衡的思考讓人有掌控感,自然就會舒坦。一旦你能同時擁有兩個立場,你就從角色成為了玩家。

✅ 心得:

對每個你信以為真的信念,說出它的反面,並問:有沒有可能也對?

5. 沒有長線視角,卡在眼前的拉鋸

當你把眼前這次決策,當成成王敗寇的關鍵、一翻兩瞪眼的考驗、如果選錯就全盤皆輸的局,你就會卡在「怎麼選都不對」的感覺裡。

因為你問的不是:「哪個方向對我比較好?」,而是:「哪個選項比較不會讓我後悔?」

這樣你就陷入短視焦慮。

✅ 心得:

問自己這三題,幫你拉出時間維度:

  • 如果你已經知道你五年後要活成什麼樣子,那這個決策是幫助你靠近、還是偏離?
  • 如果我拒絕這個選擇,我會錯過什麼資源/關係/時間複利
  • 如果這個選擇失敗了,我學到的東西值不值得?

小結

痛苦不是來自選擇,而是你還沒搞清楚你在選什麼、選給誰、憑什麼捨不得。

你不是選項困難症,你是被自己講給自己的故事困住了。

--
不想錯過我的新文章: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產品企劃力,歡迎大家報名

關於作者:Mr.PM 下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