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知心理學的實驗結果 看 Persona與產品設計

有個很有名的認知心理學實驗是這樣設計的。

一間密室裡面有一台電腦,這台電腦的功能就是以亂數出剪刀、石頭、布來與你猜拳。

現在受訪者A進入密室,輔導人員告訴他,他將要和電腦進行猜拳。然後開始在他身上黏了一堆感測器,來測試他腦袋中,在猜拳的時候哪些區塊是特別活躍。

過了一陣子,受訪者B進入密室,輔導人員告訴他,在電腦螢幕的另外一邊,有另外一個受訪者透過電腦要和他進行猜拳(實際上還是電腦用亂數出剪刀、石頭、布)。當然,在受訪者B上還是黏著一堆感測器,來測試他腦袋中,在猜拳的時候哪些區塊是特別活躍。

經過夠大的樣本實驗後發現,受訪者若是認之猜拳的人是個真實的人,他們腦袋中活躍的區塊,和認知到和電腦猜拳的人,大為不同。即使是做一樣的事情,可是腦袋中啟動的機制,卻是相差甚遠。

這個實驗和產品設計有什麼關係?

產品設計人員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尤其是在產品概念階段,對於產品幾乎一半靠想像,一半靠模型或圖畫,故產品設計人員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其實對產品成敗的影響很大。

你想想看,你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想些什麼?

  • 技術門檻與核心競爭力?
  • 競爭者比較與產品差異化?
  • 互動人機介面與簡單易用?

想這些並沒有錯,不過重點是在於,產品經理本身已經是產品的催生者,對於產品有高度的了解和高涉入,你心目中產品的優點,或許對其他人來講並不明顯。這都是因為你沒有啟動腦袋中「與真人猜拳」的機制。

再加幾個想法在你腦袋中吧。

  • 從你的朋友中,找幾個代表性人物出來,這些人個性和習慣,都有著相當大的差別。
  • 分別扮演這些人,想像一下他們會怎麼使用者產品?會產生什麼評價?
  • 分別扮演這些人,假設要在60秒內讓這些人看到這產品,產生「嘩!」的驚訝,你該做些什麼?
  • 找出一堆俱代表性的異質產品,分別扮演這些人,問問自己,假設我只有100元選一個買,或是我只有10分鐘可以用這些產品,我的喜好順序是什麼?為什麼我自己設計的產 品的排序,會在其後面?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若是你要設計一個網站,筆者會挑幾個異質的代表性網站出來,如:funP、Mobile 01、YouTube、聯合新聞網…等,然後開始分別扮演這些朋友可能的反應,進行產品概念評估。

筆者後來參加了研討會,才發現我以前常用的這套機制,在設計的方法論中,有一套叫做Persona的方法論,它就是採取角色扮演的方法來進行產品設計。

不過基本上在我的經驗上,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不只要把這些適當的人物塑造出來,還需要能夠問出對的問題,才有辦法在產品概念設計的時候,就能夠朝正確的方向走,以上的四個問題,幾乎都是筆者我在設計產品時一定會問自己的問題,供大家參考。

--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都上線囉,歡迎大家報名

關於作者:Mr.PM 下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