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也有重量杯,論重量級產品經理

在公司內部,PM這個詞彙常常會被賦予多種意義。

  • PM=Product Management/Product Manager,指的是新產品規格訂立與開發
  • PM=Product Marketing,比較偏向outbound的產品行銷任務
  • PM=Project Manager,控管時程和資源,確保將專案完成。
  • PM=Poor Man,因為PM會被大家罵來罵去,所以很可憐
  • PM=負責某件事的人也會都叫PM,所以會有xx通路PM、xx促銷PM
  • PM=下午才出現的人

同樣一種PM,在公司內部所付與的任務,光從上面的名稱縮寫,就可以知道有多不一樣了,更何況對工作內容的解釋,版本更是差異頗大。有的公司Product marketing也要負責產品規格訂立,有的公司Product manager只做Project Management的工作…等。其實這些只是名詞分類與定義的問題,並不影響公司所實際需要的職能,所以筆者在這邊也不做這些Job tilte應該做些什麼工作的討論了。
閱讀全文

為「使用者研究」定位

上次有機會聽了「應用劇本實驗室」在談使用者研究,裡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包含觀察研究、訪談研究、實地模擬…等,主要目的是透過一些質化研究方法,將使用者的一些insight萃取出來,做為開發產品之用。

有朋友問「使用者研究」和「行銷研究」有什麼差別,筆者認為倒是沒很大的差異,只是使用者研究討論的範圍比行銷研究鑽得更深入。以前可能是行銷專家做行銷研究,現在變成是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等;以前行銷研究是用問卷來研究使用者反應,現在則是用到眼動儀和心律變異率,來偵測使用者反應。

閱讀全文

推文網站退位,Social Filtering興起!

大概好一陣子以前,網路上開始了一些關於推文網站文章素質越來越低的討論,其中最常被提到的解決方案,就是Social Filtering。

什麼是Social Filtering呢?大意就是「讓你的朋友來幫你篩選資訊」,可以看看過去的網友撰寫關於此的討論。這裡這裡
閱讀全文

從滿出來的雞排飯,談產品企劃的口碑行銷思維

一般來說,產品在設計與定位上,最主要的考量當然就是消費者的需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原則。

但是對筆者來說,產品的設計與行銷的手段,最好一開始就能有巧妙的結合。也就是說,在產品初始作市場定位與功能設計時,就要加入了口碑傳播的要素,這樣一來,後續產品上市時,就能讓行銷的預算,發揮10倍以上的擴散效果。一盒滿出來的雞排飯,就是很好的範例,替其貌不揚沒特色的雞排飯作精心的行銷,還不如把資源全部投入把雞排size加大,來得更有行銷效果。

閱讀全文

好書推薦: 企業觸媒策略

企業觸媒策略這本好書好像從來沒紅過,但卻是挺值得看的一本書,PM或許也開多多思考,自己手中的產品,是否可以從單邊銷售策略,轉變成多邊化策略。

什麼是多邊化的策略,我引用書中黃世嘉的一段推薦序來說明。

上個世紀,一場精彩的音樂 表演是一流的古典樂手加一流的指揮家(都是競爭門檻),把聽眾找進來音樂廳,產品制式化,消費者也很聽話,對於只有這樣的選擇也還滿足。新的世紀,商業競 爭像是爵士音樂會。爵士演出的好壞,不只是樂手與編曲,跟場地的燈光氣氛、聽眾的回應、動線安排、現場供應的啤酒都有關係。門票可能很便宜,但琴酒 (Gin)也許是廠商贊助的,爵士樂團也不在乎門票收入,只是為了在那邊錄音以後賣CD到唱片行。這個爵士俱樂部,只是為了站穩它是「best jazz in town」的名號,白天時可以出租場地給時尚名流辦派對來賺錢。

閱讀全文

跟IDEO學新產品提案方法

最令PM扼腕的事情就是,明明已經知道市場的機會就在眼前,好不容易在會議中做了新產品構想完整簡報,結果被同事和上司做了以下無情的批評:

  • 認為市場規模預估模型有缺點,對於新產品的未來太樂觀。
  • 認為很多時候產品要放到市場上才見真章,焦點團體或問卷調查只在封閉環境內測試,外部效度不夠。
  • 舉市場現有類似設計的產品做為反例,來佐證這樣的產品不會大賣。
  • 上司以自身過往類似驗來作為反駁,說明新產品並不會有市場。
  • 專注於找出新產品的缺點和問題,但是給的支持卻很少。

閱讀全文

參加使用者訪談研究紀錄

筆者參加了手機廠商的使用者訪談研究,有幾個點值得memo一下。

  • 一開始主持人會問一些問題測驗程度,也會拿手機給我玩一下,並叫我開機和找撥電話…等基本功能。
  • 主持人會問我觸覺、視覺、重量、外型、拿起來的感覺…等,也會拿出一堆手機問我比較喜歡哪一種,和選擇的理由。

閱讀全文

易用性演講摘要part II, 透過焦點團體法改善網站易用性

本篇接續上篇,為蔡志浩老師演講的摘要,這次寫的是關於如何透過焦點團體法改善網路服務的易用性。

相對於一般實體產品,網路服務更注重易用性,其理由如下:

  • 對網路服務來說,消費者在決定購買前,就會先經驗到其易用性,但是實體產品是在購買後,我們才會經驗到其易用性。
  • 消費者在第一次接觸網路服務之前,未必知道其實際的服務內容,但是實體產品在初次使用前,通常消費者已經知道其功能為何。
  • 對大部分網路服務來說,消費者的學習動機都較弱,若是網路服務難以學習,消費者也通常不會有耐心繼續使用。
  • 功能特定的實體產品,介面相對於網路服務簡單許多,而網路服務所在的Web平台,並沒有一套如Windows的標準使用介面可以遵循。

閱讀全文

易用性演講摘要與心得 part I — 衡量易用性的指標

本篇為蔡志浩老師針對Web 2.0網站的易用性演講摘要,也感謝蔡老師也同意讓筆者摘錄分享給大家。

衡量易用性的幾個指標

可理解性,可理解性=f(輸入, 被激發的經驗)。

簡單的說就是看到一個東西後,使用者對其功能的認知。老師舉了個令人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高鐵的收票閘門系統,大眾在使用高鐵的收票閘門系統,通常都會被激發起使用ATM提款機的經驗,將沒有磁條的一面朝上插入,但是偏偏高鐵的收票閘門必須要將有磁條的一面朝上,所以造成非常大的使用不便。

閱讀全文

PIXNET大地震事件,談產品經理如何面對升級或改版

這次Mr PM的部落格,也是PIXNET改版大地震的受災戶。其實很明顯的,PIXNET的站方群,雖然是WEB方面技術的長才,可是卻沒有受過正確的服務規劃訓練。

PIXNET這次服務大地震,在一般在業界有規模的公司,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為什麼呢?因為在服務改版或升級前,他們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會遵守。

閱讀全文

如何替創新技術尋找適當應用 ?

筆者最近和一些紡織業的前輩聊天,聊到了他們的新技術發展。就是可以塞在紡織產品裡面的薄型軟性電容,薄薄的一片,可以彎曲,可以忍受高溫高濕,小小一片的面積,就可以儲存足以充飽一支手機的電量。

他們打算做一款「手機充電背包」,這款背包上面有薄膜型太陽能板,背包中的尼龍布,內嵌許多薄型軟性電容,這些軟性電容還接了一個鋰電池用來儲電用。這樣一來,臨時在路上手機沒電了,還可以馬上充電,解決了燃眉之急。

Mr PM聽了皺了皺眉頭,並不是說這個應用不好,或是這個應用沒市場,只是心中嘀咕著,他們的新技術,選擇到了正確的應用嗎?滿足便利性的充電需求,真能說服顧客買下這個背包嗎?

閱讀全文

從「口紅效應」看異質產品競爭

雅詩蘭黛有個很有趣的統計數字,在一九九○年代美國經濟衰退期,及二○○一年九一一恐怖攻擊期間,經濟不景氣,口紅卻突然熱銷,但其他化妝保養品則未呈現同樣的結果。

比較為人所接受的邏輯是這樣的,女人愛美和愛買的天性還是存在,但是因為經濟不景氣,買不起其他昂貴的化妝品,所以只好買比較低價的口紅。造成口紅的銷售在百業銷售皆衰退時,卻逆勢的成長。

閱讀全文

笨蛋,數位音樂問題出在服務

筆者最近迷上了音響,這真的是一條不歸路。筆者原本是KKBOX的用戶,想說一個月150元,就可以聽遍所有歌曲,真是太划算了,我怎麼可能再去買CD呢?

不過一切的一切,就在我買了一台稍微好一點的DAC開始轉變了。(DAC,用簡單一點的話來講,就是音效卡啦!)

天啊,我後來才發現,原來好一點的音響是這麼迷人,讓我明顯感受到了CD的好處,只不過換了台DAC,我就開始越來越少登入KKBOX。因為我就算連試聽,我都覺得KKBOX的音質太差,太傷耳朵,一首明明我會喜歡的歌,就會因為KKBOX的低音質,讓我不愛了這首歌。陳奕迅的歌曲就是屬於這樣的情況,KKBOX上播的陳奕迅,完全感受不到感動,可是透過CD,那種訴說著情感的聲音,竟然就這樣傳進我的耳朵,讓我愛不釋手。當然筆者也陷入不斷的升級前級、後級、真空管的無窮敗家迴圈了。

這讓我想起數位音樂產業解不開的死結:付費。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