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外包的衝突與兩難–delay的處理

「專案外包」的過程當中,除了硬體成本之外,時間就是最大的成本來源,而Delay所造成的影響,不但是客戶滿意度的降低,更是承包商成本的提高。所以,當Delay這件大家都最不願意的事情發生後,所謂的解決之道,就是在成本和滿意度中間求取一個平衡。
閱讀全文

用Google doc來做腦力激盪會議

傳統而言,腦力激盪會議的型式都是要大家排排坐,頂多桌上多了些甜甜圈。

但這樣的一個腦力激盪會議,通常都得強制要求大家參加,並且要事先準備ideas,而且在會議當中,常常大家都會因為還有事情要忙,腦袋會卡卡的,效果會很差。
閱讀全文

大陸奇怪的「家電下鄉」熱賣潮

根據第635期的今周刊報導,摘要幾個大陸家電下鄉的新聞。

  • 四川簡陽市,每人每年可用於消費約4456人民幣,低於中國平均4761元人民幣。
  • 為了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施家電下鄉政策,政府補貼13%
  • 農民周文元原本有台用了10年的20吋彩色電視機
  • 農民周文元一咬牙,花了1400多人民幣購買新液晶電視,相當於他一個月薪水。
  • 光簡陽市,家電下鄉效果大概就有一億五千萬台幣
  • 農民因此花更多錢,產生乘數效果,預計可以帶動9200億元的內需商機。

閱讀全文

專案外包的衝突與兩難-先講感情再講問題

了解了delay的成因之後,筆者來分享一些自己在delay過一些專案之後,所整理的心得。其中最主要的轉變,就是把面對「專案外包」這項工作的態度,從「代工」的思維轉變成「服務業」的思維。

心得一:承包商是服務業而不是代工業,重視的是滿意度而非進度
閱讀全文

Mr PM專欄搬家大功告成

大概經歷一個禮拜辛苦的搬家,終於把PIXNET上的文章,大部份都成功的轉換過來了。新的網址很好記,https://mrpm.cc,希望這個網址可以帶給這個部落格更大的流量。

anyway,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了,有你的支持,才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喔。

--
不想錯過我的新文章: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產品企劃力,歡迎大家報名

關於作者:Mr.PM 下午先生

好書推薦: 企業觸媒策略

企業觸媒策略這本好書好像從來沒紅過,但卻是挺值得看的一本書,PM或許也開多多思考,自己手中的產品,是否可以從單邊銷售策略,轉變成多邊化策略。

什麼是多邊化的策略,我引用書中黃世嘉的一段推薦序來說明。

上個世紀,一場精彩的音樂 表演是一流的古典樂手加一流的指揮家(都是競爭門檻),把聽眾找進來音樂廳,產品制式化,消費者也很聽話,對於只有這樣的選擇也還滿足。新的世紀,商業競 爭像是爵士音樂會。爵士演出的好壞,不只是樂手與編曲,跟場地的燈光氣氛、聽眾的回應、動線安排、現場供應的啤酒都有關係。門票可能很便宜,但琴酒 (Gin)也許是廠商贊助的,爵士樂團也不在乎門票收入,只是為了在那邊錄音以後賣CD到唱片行。這個爵士俱樂部,只是為了站穩它是「best jazz in town」的名號,白天時可以出租場地給時尚名流辦派對來賺錢。

閱讀全文

網路世代求職的壞習慣

進入網路世代之後,大家很習慣的就會去104、1111..等人力銀行,在上面刊登自己履歷,或者是尋找自己心儀的企業自己投履歷,這幾乎已經是現在網路世代最主要的求職方式。

不過這樣的求職方式卻有個缺點,以筆者的例子來說:若是在網路人力銀行針對「產品經理」進行搜尋,馬上會出現上百個選擇,在這麼多選擇之下,大家就通常只會針對自己熟悉或有聽過的公司投遞履歷,至於其他沒聽過的公司,我們就可能連點選都不會點選。在這種行為模式之下,往往我們都會錯過我們意料之外的好工作或好公司。

閱讀全文

跟IDEO學新產品提案方法

最令PM扼腕的事情就是,明明已經知道市場的機會就在眼前,好不容易在會議中做了新產品構想完整簡報,結果被同事和上司做了以下無情的批評:

  • 認為市場規模預估模型有缺點,對於新產品的未來太樂觀。
  • 認為很多時候產品要放到市場上才見真章,焦點團體或問卷調查只在封閉環境內測試,外部效度不夠。
  • 舉市場現有類似設計的產品做為反例,來佐證這樣的產品不會大賣。
  • 上司以自身過往類似驗來作為反駁,說明新產品並不會有市場。
  • 專注於找出新產品的缺點和問題,但是給的支持卻很少。

閱讀全文

參加使用者訪談研究紀錄

筆者參加了手機廠商的使用者訪談研究,有幾個點值得memo一下。

  • 一開始主持人會問一些問題測驗程度,也會拿手機給我玩一下,並叫我開機和找撥電話…等基本功能。
  • 主持人會問我觸覺、視覺、重量、外型、拿起來的感覺…等,也會拿出一堆手機問我比較喜歡哪一種,和選擇的理由。

閱讀全文

易用性演講摘要part II, 透過焦點團體法改善網站易用性

本篇接續上篇,為蔡志浩老師演講的摘要,這次寫的是關於如何透過焦點團體法改善網路服務的易用性。

相對於一般實體產品,網路服務更注重易用性,其理由如下:

  • 對網路服務來說,消費者在決定購買前,就會先經驗到其易用性,但是實體產品是在購買後,我們才會經驗到其易用性。
  • 消費者在第一次接觸網路服務之前,未必知道其實際的服務內容,但是實體產品在初次使用前,通常消費者已經知道其功能為何。
  • 對大部分網路服務來說,消費者的學習動機都較弱,若是網路服務難以學習,消費者也通常不會有耐心繼續使用。
  • 功能特定的實體產品,介面相對於網路服務簡單許多,而網路服務所在的Web平台,並沒有一套如Windows的標準使用介面可以遵循。

閱讀全文

易用性演講摘要與心得 part I — 衡量易用性的指標

本篇為蔡志浩老師針對Web 2.0網站的易用性演講摘要,也感謝蔡老師也同意讓筆者摘錄分享給大家。

衡量易用性的幾個指標

可理解性,可理解性=f(輸入, 被激發的經驗)。

簡單的說就是看到一個東西後,使用者對其功能的認知。老師舉了個令人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高鐵的收票閘門系統,大眾在使用高鐵的收票閘門系統,通常都會被激發起使用ATM提款機的經驗,將沒有磁條的一面朝上插入,但是偏偏高鐵的收票閘門必須要將有磁條的一面朝上,所以造成非常大的使用不便。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