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的跟中興大學企管系大四的同學,介紹產品企劃這項工作的內涵,以下是投影片與大家分享。
分類彙整: 產品設計
UI放大鏡 – 細看Android和iPhone的設計差異
iPhone和Android是最近很紅的兩大行動平台,細看裡面的一些設計差異,我們可以學到不少東西。
因為兩大平台都有提供「應用程式下載平台」,所以使用者很容易就下載了一堆程式放在手機裡,手機裡的程式一多,就會碰到如何從自己一大堆的程式裡面,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程式。我們來看看這兩大平台是怎麼處理這件事情的。
閱讀全文
為「使用者研究」定位
plurk與funp推文效果大車拼
筆者在推文網站退位,Social Filtering興起中,推論在Plurk的資訊達人所推的文,其效果會比推文網站還要好。本來這個說法其實無法得到機會來驗證的,但是剛好就是有這麼一個天時地利人和,讓筆者有機會來驗證一下這個推論。
閱讀全文
推文網站退位,Social Filtering興起!
從滿出來的雞排飯,談產品企劃的口碑行銷思維
一般來說,產品在設計與定位上,最主要的考量當然就是消費者的需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原則。
但是對筆者來說,產品的設計與行銷的手段,最好一開始就能有巧妙的結合。也就是說,在產品初始作市場定位與功能設計時,就要加入了口碑傳播的要素,這樣一來,後續產品上市時,就能讓行銷的預算,發揮10倍以上的擴散效果。一盒滿出來的雞排飯,就是很好的範例,替其貌不揚沒特色的雞排飯作精心的行銷,還不如把資源全部投入把雞排size加大,來得更有行銷效果。
好書推薦: 企業觸媒策略
企業觸媒策略這本好書好像從來沒紅過,但卻是挺值得看的一本書,PM或許也開多多思考,自己手中的產品,是否可以從單邊銷售策略,轉變成多邊化策略。
什麼是多邊化的策略,我引用書中黃世嘉的一段推薦序來說明。
上個世紀,一場精彩的音樂 表演是一流的古典樂手加一流的指揮家(都是競爭門檻),把聽眾找進來音樂廳,產品制式化,消費者也很聽話,對於只有這樣的選擇也還滿足。新的世紀,商業競 爭像是爵士音樂會。爵士演出的好壞,不只是樂手與編曲,跟場地的燈光氣氛、聽眾的回應、動線安排、現場供應的啤酒都有關係。門票可能很便宜,但琴酒 (Gin)也許是廠商贊助的,爵士樂團也不在乎門票收入,只是為了在那邊錄音以後賣CD到唱片行。這個爵士俱樂部,只是為了站穩它是「best jazz in town」的名號,白天時可以出租場地給時尚名流辦派對來賺錢。
參加使用者訪談研究紀錄
筆者參加了手機廠商的使用者訪談研究,有幾個點值得memo一下。
- 一開始主持人會問一些問題測驗程度,也會拿手機給我玩一下,並叫我開機和找撥電話…等基本功能。
- 主持人會問我觸覺、視覺、重量、外型、拿起來的感覺…等,也會拿出一堆手機問我比較喜歡哪一種,和選擇的理由。
易用性演講摘要part II, 透過焦點團體法改善網站易用性
本篇接續上篇,為蔡志浩老師演講的摘要,這次寫的是關於如何透過焦點團體法改善網路服務的易用性。
相對於一般實體產品,網路服務更注重易用性,其理由如下:
- 對網路服務來說,消費者在決定購買前,就會先經驗到其易用性,但是實體產品是在購買後,我們才會經驗到其易用性。
- 消費者在第一次接觸網路服務之前,未必知道其實際的服務內容,但是實體產品在初次使用前,通常消費者已經知道其功能為何。
- 對大部分網路服務來說,消費者的學習動機都較弱,若是網路服務難以學習,消費者也通常不會有耐心繼續使用。
- 功能特定的實體產品,介面相對於網路服務簡單許多,而網路服務所在的Web平台,並沒有一套如Windows的標準使用介面可以遵循。
易用性演講摘要與心得 part I — 衡量易用性的指標
Usability Study該怎麼選擇受測者
關於usability study來說,選擇參與者一向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而從Measuring the User Experience這本書內容來看,筆者摘要如下:
※為usability study選擇參與者要考慮的條件是什麼?
閱讀全文
PIXNET大地震事件,談產品經理如何面對升級或改版
這次Mr PM的部落格,也是PIXNET改版大地震的受災戶。其實很明顯的,PIXNET的站方群,雖然是WEB方面技術的長才,可是卻沒有受過正確的服務規劃訓練。
PIXNET這次服務大地震,在一般在業界有規模的公司,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為什麼呢?因為在服務改版或升級前,他們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會遵守。
如何替創新技術尋找適當應用 ?
筆者最近和一些紡織業的前輩聊天,聊到了他們的新技術發展。就是可以塞在紡織產品裡面的薄型軟性電容,薄薄的一片,可以彎曲,可以忍受高溫高濕,小小一片的面積,就可以儲存足以充飽一支手機的電量。
他們打算做一款「手機充電背包」,這款背包上面有薄膜型太陽能板,背包中的尼龍布,內嵌許多薄型軟性電容,這些軟性電容還接了一個鋰電池用來儲電用。這樣一來,臨時在路上手機沒電了,還可以馬上充電,解決了燃眉之急。
Mr PM聽了皺了皺眉頭,並不是說這個應用不好,或是這個應用沒市場,只是心中嘀咕著,他們的新技術,選擇到了正確的應用嗎?滿足便利性的充電需求,真能說服顧客買下這個背包嗎?
從「口紅效應」看異質產品競爭
雅詩蘭黛有個很有趣的統計數字,在一九九○年代美國經濟衰退期,及二○○一年九一一恐怖攻擊期間,經濟不景氣,口紅卻突然熱銷,但其他化妝保養品則未呈現同樣的結果。
比較為人所接受的邏輯是這樣的,女人愛美和愛買的天性還是存在,但是因為經濟不景氣,買不起其他昂貴的化妝品,所以只好買比較低價的口紅。造成口紅的銷售在百業銷售皆衰退時,卻逆勢的成長。
笨蛋,數位音樂問題出在服務
筆者最近迷上了音響,這真的是一條不歸路。筆者原本是KKBOX的用戶,想說一個月150元,就可以聽遍所有歌曲,真是太划算了,我怎麼可能再去買CD呢?
不過一切的一切,就在我買了一台稍微好一點的DAC開始轉變了。(DAC,用簡單一點的話來講,就是音效卡啦!)
天啊,我後來才發現,原來好一點的音響是這麼迷人,讓我明顯感受到了CD的好處,只不過換了台DAC,我就開始越來越少登入KKBOX。因為我就算連試聽,我都覺得KKBOX的音質太差,太傷耳朵,一首明明我會喜歡的歌,就會因為KKBOX的低音質,讓我不愛了這首歌。陳奕迅的歌曲就是屬於這樣的情況,KKBOX上播的陳奕迅,完全感受不到感動,可是透過CD,那種訴說著情感的聲音,竟然就這樣傳進我的耳朵,讓我愛不釋手。當然筆者也陷入不斷的升級前級、後級、真空管的無窮敗家迴圈了。
這讓我想起數位音樂產業解不開的死結:付費。